1937年9月25日,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打了抗日战争以来的首场大胜,歼灭了1000多名日军,摧毁了超过100辆敌军车辆,全国为之一振。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在这场胜利之后,115师给延安发回的战斗总结里却写了一句令人震惊的话:“在目前的条件下,经常集中大兵力进行运动战并不适宜。”这究竟意味着什么?胜利之后,为什么反而说不能常打这样的战斗?
暴雨夜,15,000人向峡谷进发
1937年9月24日的午夜,山西灵丘,一片漆黑。115师的战士们开始行动,他们刚刚从陕北到达这里,8月底才完成了部队改编。可以说,这支部队是红军换了身衣服,变成了国民革命军的样子。115师拥有15000名士兵,但装备非常简陋,许多战士连棉衣都没有,山西的秋夜寒冷,19号时还曾下过大雪。
展开剩余87%他们的目标是平型关东边的乔沟,这是一条13公里长的峡谷,谷底有一条单车道的公路,最窄的地方只能容下一辆车通过。两边是陡峭的山地,这样的地形天生适合伏击。
然而,半路上,暴雨倾盆而下。大雨如注,水滴打在脸上生疼,战士们穿的单衣迅速被雨水浸透,寒冷的感觉席卷全身。更糟糕的是,山洪猛涨,水位迅速上升,许多地方已经深达胸口,部队被困在河边,进退两难。战士们只能将枪和子弹挂在脖子上,互相拉着,甚至用马尾巴帮助渡河。水流湍急,稍有不慎就会被冲走,几名战士和装备的确被洪水卷走。
尽管如此,经过艰难的跋涉,三个团在天亮之前准时到达了预定位置。战士们全身湿透,冻得瑟瑟发抖,双腿麻木,但他们依然静悄悄地趴在山岩上,等待敌人进入伏击圈。
激烈反击,140人连队只剩30人
9月25日清晨7点,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的车队驶入了乔沟,100多辆汽车,200多辆大车,气势汹汹,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。日军的这支部队,号称“钢军”,在华北一路打来,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强有力的抵抗。面对八路军的伏击,他们毫不警觉,前方没有设立尖兵,侧翼也没有派出警戒队。
战斗一触即发,115师的战士们立即开火,枪声、手榴弹爆炸声和汽车燃烧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。日军在最初的混乱中迅速反应过来,开始组织反击,目标明确——争夺老爷庙这处制高点。
老爷庙控制了整个战场的命运。115师685团2营5连连长曾贤生,外号“猛子”,带领战士们冲向敌人。仅仅20分钟,5连就用手榴弹炸毁了20多辆敌车。随后的近战更加惨烈,曾贤生亲自冲锋,与敌人拼死搏斗,他一个人刺死了十几个日军,身上多处刀伤,血流成河。当敌军围上来时,曾贤生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,与敌人同归于尽。
这一战,5连由最初的140人,仅剩下30多名战士。而686团的9连和10连也同样损失惨重。弹尽粮绝后,战士们用刺刀、枪托、甚至石块与日军拼杀,直到敌军彻底溃败。整个战斗持续了8个小时,战后连一个俘虏都没有。
破坏与胜利的代价
这场胜利,虽然摧毁了敌军100多辆汽车,击毙了1000多名日军,但115师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战后统计,115师的伤亡人数在600到900人之间,以中值计算大约是800人。换算成伤亡比,这几乎是1:1.25,几乎等同于拼消耗。
更令人心痛的是,尽管缴获了大量物资,特别是大车和军用品,但战报中提到的缴获的步枪数量差强人意。虽然说缴获了1000多支步枪,但实际上,完好的步枪数量只有约100支。这是因为遭遇伏击的日军大部分是辎重部队,手中并没有太多武器。115师缴获的大量是运输工具、马匹及一些军用物资。
此外,战斗中团营级干部和连排级干部伤亡惨重,5连连长曾贤生、9连、10连的干部几乎全员牺牲。干部的牺牲意味着部队的核心骨干被削弱,战斗力大打折扣。
为什么不能常打这样的战斗?
尽管这场战斗带来了巨大的胜利,但随后的总结却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:这种战斗不适合常打。主要的原因有几点:
1. 敌人战斗力强。日军训练有素,战斗力强,能在复杂的战斗中迅速反应,而115师虽然勇猛,但装备、补给上远不如日军。
2. 装备差距大。日军有飞机、坦克、大炮等重武器,而115师缺乏足够的武器弹药,补给困难,长期作战将面临极大挑战。
3. 兵力有限。115师15000人已经是八路军最精锐的部队,而日军一个师团就有2万人。若每次都进行如此激烈的正面交锋,部队无法持续战斗。
4. 持久战。抗战是持久战,不能依靠一次次的消耗战来取胜。若每次都打得这么拼命,八路军的资源和人力将无法承受。
因此,115师的总结中得出结论:在当前兵力与技术条件下,不应频繁采取集中兵力的运动战,而应注重游击战,切断敌人的后勤补给线,打敌后战争,逐步消耗敌人实力。
结语
平型关的胜利虽大,但它真正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击败了多少敌人,而在于让八路军认清了敌人,也找到了自己的战斗方式。这场胜利展示了中国军队的潜力,但更重要的是,它为之后的抗战战略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
发布于:天津市申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